三、核心素养落地的方向
要认清历史意识之于历史教育的意义必从理解现代性教学弊端说起。现代性教学是指以规模和效率为价值指向的知识中心主义教学,它发源于启蒙运动的科学认知主义。启蒙运动后,科学超过了哲学和神学居于人类认识领域的最高地位。从此,理性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和价值标准。但理性却从人的存在意义异化成为工具理性反而成为统治人的工具,它把人从认识核心推向了边缘,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表现在历史教学论中,科学性历史知识成为一种历史的本质,成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真理;历史教学情景仅靠教师个人的人格和学识,历史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个人独角戏;历史教学策略单一,为了掌握这些“真理化”知识,学生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学资源缺乏,教材和教辅成为最主要的资源;教师的教学和管理靠高压,学校文化大力提倡“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劳”,青少年学生身心受到摧残,个性凋零、创造性无从言起。现代性教学由于提倡规模和效率,公平和正义成为了陪衬;由于强调掌握知识为中心,人的成长被边缘化。教学的过程性丧失,历史进程的整体性被解构、历史教学的关系性荡然无存。历史教师在技术化的教学程式中找不到创造的乐趣,职业倦怠感非常强烈,专业发展无从谈起。学生陷于频繁的记忆和刷题中,他们在内心不停的追问“学历史有什么用”,这就意味着历史意识不能形成。历史思维没有起航,情感无需参与,价值观不能形成,责任感和创造性更是难以言起,现代性历史教学之教育性十分薄弱。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颁行,历史核心素养要求历史教育培养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人。而历史核心素养整体地蕴涵在历史意识中,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历史意识,历史学习的本质在于建构科学的历史意识。可以说,历史意识形成的过程与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同步统一的。
首先,正确的历史意识在唯物史观中。历史意识是一种历史观。不同的历史观下,形成的历史意识是不同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核心,是马克思历史解释思想。青少年历史学习目标就是要确立起唯物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钱穆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本人并不接受唯物史观在治史中的指导地位。但他的思想中却摆脱不了唯物史观的统领,比如他说,“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这里面就有唯物史观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意涵。
其次,历史意识统一于历史解释之中。历史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脱离具体的历史进程依靠先知圣人想出来的。历史意识来自于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认识依靠历史解释来实现。比如钱穆说,“当对本国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这便是对我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意识,他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智慧,还看到了这种传统文化对当时抗战之胜利的意义,感悟到了传统文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历史解释和历史意识是不可分的,内在地统一于历史实践中。在今天,青年学生通过考试,解释了钱穆先生这段话之后,便会与今天的历史实践结合,确立起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与人类未来认真学习、接受挑战、勇于负责的公民精神。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说的正是历史解释的现实优先性原则。通过解释,历史认识客体获得了当代性。历史教育正是通过历史解释实现了对现实的关怀。如此,历史意识借历史实践而实现代际传递并完成超越的。
第三、历史意识形成于史料实证之中。马克思历史学的科学性在于历史本体、历史解释和历史实践的统一;同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在对真的追求中,主体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获得历史知识,感悟历史价值和智慧。青年学生在史料研习中感悟历史意识,在历史解释中形成历史意识。史料的存在和搜寻使得历史学成为科学帝国大厦的一员,成为了实证科学。通过史料实证,青年学生养成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良好道德品质。当然,无须讳言,通过史料认识历史只是现代科学历史学的一种范式而已,它发端于十八世纪中叶,鼎盛在十九世纪中叶。二十世纪以来的后现代史学更加追求价值性与文化性,走出了实证科学视阈。
第四、历史意识聚焦于家国情怀之中。历史意识是价值观,家国情怀是历史意识中的核心意识和核心价值。历史解释不仅是为了获得过去的历史的真相,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的现在和未来。在今天,环视整个世界,种族冲突、宗教冲突、国家冲突、地区冲突不断,整个人类社会依旧很不太平。而且可以肯定说,未来也不会太平。国家化生存依然是现阶段人类的理想生存方式。这本身便是建立在历史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历史意识。因此,历史教育首先教人爱国爱家爱族。当然,历史教育的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但远远不止于此,对个人发展的指导、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对未来人类命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baolishi.com/sbtd/9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