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张逸菲/文受访者供图
2月5日上午,医院总调度打来的电话,何爱民放下手中的工作,快速地走到值班室,穿上防护服,一路小跑,拉开负压救护车车门,把车点着火,奔赴又一例确诊患者的转运。
根据调度,医院的发热门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带医院集中救治。
信阳市地处河南省最南部,毗邻湖北省,平日里,来往出入武汉市的人口不少,于是,信阳市成为了河南省疫情防控最重点的地区之一。
医院(下文简称“五院”),作为全市医院,挑起诊治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重担。信阳市绝大多数的确诊患者,都需要乘坐何爱民和同事张雨生驾驶的负压救护车,来到这里接受治疗。
目前,何爱民和张雨生转运的确诊患者,已经将近七十人,而每人每天转送的最多病例,分别是13人和12人。
“我开的这辆,是信阳市唯一的一辆负压救护车,我和张雨生划分了值班表,一人一天,我们还行,能倒个班儿,它不行,这段时间辛苦了,每天都要工作。”何爱民说。
在此次的“战疫”中,负压救护车被称之为“移动的N95口罩”。它最大的特别就是,利用技术手段,使车内气压低于外界的气压。空气在自由流通时,只能由车外流向车内。此外,负压还可将车内的空气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出。
“这次的病毒,主要靠飞沫传染,我们虽然负责转运确诊患者,但是驾驶舱和后面是隔开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感染的几率。”
马上要到指挥部指定的接送地点了。医院总调度汇报了自己的所在位置,再由总调度上报给指挥部。医院间的“指挥中介”,完成所有收诊患者的分配。
为了尽可能缩减确诊患者与外界接触的时间,何爱民总会提前到达指定地点:“一般都是等十分八分,最多半个小时吧。”何爱民说,除了重症患者,需要用担架将其抬进救护车,轻症患者通常是由当地一名医护人员陪同上车。
“基本上所有确诊患者,都是沉默寡言的。”穿戴着全套装备,患者看不清他们长什么样子,什么表情。白色的防护服让人觉得沉闷,距离感也会加深患者的恐惧。“上车慢点儿”,这是他通常会对患者们说的一句话。
在当地医护的陪同下,何爱民将患者送达至五院,由这位医护与五院医护转送病例、介绍患者病情后,再将其送回。
一个病人,要来回跑个两趟:“不然咱们这边也不知道患者啥情况,转运过程中发生什么,也没个应对方法。”
每天,在交接患者的过程中,何爱民会跟院里一线的医护人员做简单的交流:“昨天收了几个?”、“我挺好,你咋样,累不?”,是经常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对话。
“加油哈!别太累,自己也小心点!”通常是每次对话的结尾:“得给他们加油鼓劲儿啊,他们太辛苦了,我只能这样。”何爱民笑得有点苦涩。
转送完确诊患者,医院准备的专门的一间屋子,“剥离”掉自己身上的防护服。
“穿的时候很好穿,就是脱的时候,要十分注意。跟确诊患者接触,防护服外面可能会沾染上病毒,我们叫‘剥离’,其实很形象了,就是要按照顺序,一点一点把防护服脱下来。”
“剥离”的过程,通常要一二十分钟。何爱民需要特别小心,在这中间,他需要洗很多遍手,将防护服内干净的一面,一点一点地向下卷,直至将整套防护服脱下。
护目镜不能扔,必须放在专门的一个处置桶内——经过消杀,护目镜还可以继续使用。
下班的时间没有个定点,直到把这一天所有的确诊患者都拉过来才算结束:“张雨生有一次,从下午六点一直忙到凌晨四五点。”何爱民说,有一天他值班,当晚一个确诊患者都没有:“把张雨生羡慕的。”他笑笑。
回家的过程不亚于奔赴一场“精致的约会”,何爱民需要把自己倒饬的异常干净,才敢回家见爱人和孩子。
“上班的时候穿一套,下班的时候把之前那身衣服从里到外换掉,穿上一身干净的。”即使这样,到家门口,爱人会拿着84消毒剂,将何爱民的鞋底,外衣喷洒一遍,反复地洗手、再将口罩处理好。
尽管爱人对他的工作表示充分的理解,何爱民自己知道工作的危险性,他不敢跟爱人和孩子面对面说话,这段时间,他们彼此间的交流很少:“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会离她远一点,在家里能不交流就不交流。”
“再说了,一整天下来,累的不行,回家基本上吃了饭就‘瘫’着了。”
“疫情结束后准备做什么?”何爱民发出了一声叹息:“陪陪老婆孩子,我最想做的就是这个。”
近几日,除了跟张雨生的日常工作,不当班的时间,何爱民会驾驶私家车,医院协调转运物资。2月5日晚,医院只剩30来个口罩,入职13年,对于何爱民来说,这算是他最无助的时刻。
防护物资的告急,直接“剥夺”了何爱民和张雨生吃饭、喝水和上厕所的权利:“平时,接完患者后,如果后面暂时没有事,我们可以把防护服脱了,等到再接下一个患者后,穿戴一套新的。”
物资紧缺,医院决定,转运确诊患者的时间一律放到下午和晚上,在一个时间段内,转运完所有的患者,再将防护服脱掉。
而这样的“一个时间段”,通常要7~9个小时。
“不敢吃喝,不能上厕所,我也不愿意用成人尿不湿,说实话,有点不好意思;另外,穿上去很沉,开车的时候不得劲儿。”
“现在,只要谁说哪里捐赠了一个口罩、一身防护服,我都要去拿来。”何爱民说话平稳、坚定,他不时流露出来对一线医护同事们的心疼:“他们太辛苦了,防护物资少,他们也不敢吃喝,有的人穿着纸尿裤,现在,全院上下,倾尽全力将最好的防护物资给一线的医护,这是他们的刀,是他们的枪。”
防护物资消耗大,这个缺口不好估量。何爱民说,抢救一个患者,也许一两个小时内,就需要消耗一二十套的防护物资。
“抢救的每个环节、比如要拍CT、拿药取药等等,跟患者有接触的救治环节,这其中参与到的医护人员,全部都要全副武装。”
“原本,一线的医护在上完一班的时候,都要脱下防护服去休息,换下一班的医护人员上班。结果现在物资紧缺,这些医护都不愿意下班,他们说,防护物资珍贵,能多上一会,是一会儿,能省一套,是一套。”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医院已经开通了四个病区,一个病区配备20多个医护人员,每天防护物资的损耗,保守估计,都要一百多套。
“对于后勤人员来说,库存告急的情况下,要保证消杀三天换一套。”
“可一线的医护真的等不及…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何爱民有些说不下去。
作为这场战役中普通的一员,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践行自己曾经的誓言:“我们都始终坚信,我们能赢。”
(河南商报首席编辑郭宁编辑吉倩倩见习编辑张淼)
#河南在行动##全民共抗肺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baolishi.com/sbtd/15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