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要实现由“校外活动”到“学校课程”的提升,必然要寻求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课程化嵌入是实现两者有机融合的应然路径。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在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尤其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与实践创新。基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是其常态实施的根本保障。项目化学习强调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在情境中开展问题探究,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重要实践范式。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方式走出校园,以获得直接经验,提升生存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有针对性地开发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以满足学生社会化、实践性学习的需求。由此,研学旅行由“校外活动”上升为“校内课程”。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如何有机融合,发挥共同育人的功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并由学科教师指导实施,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路径。本文试以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作简单探讨。
素养培育: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
无论是研学旅行还是学科课程,其主旨要义都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既是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的前提,也是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
回归生活: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在于增强学生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内在联系的深刻体验,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培育家国情怀。作为实践育人的有效路径,研学旅行具有生活、真实、统整、缔造等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强烈的生活倾向,涉及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个人生活等领域,重视生活意义追寻与学科知识积累之间的联系,强调真实生活情境下的考察探究与问题解决。因此,研学旅行摒弃了以学科知识传递为特征的传统认知方式,依靠学生的亲身经历获得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正确价值观;强调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在旅行中更自由地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问题探究。
社会参与:历史与社会的实践取向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学科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因此,历史与社会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具有人文性;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具有综合性;强调现实与历史、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倡合作式、探究型的项目化学习,具有实践性。在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中,我们进一步提炼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社会参与”“综合思维”和“家国情怀”。其中,“社会参与”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的意识、方法和过程,是公民意识、地理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体现。
由此可见,作为史地综合的学科课程,历史与社会兼顾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文化传递取向和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取向,特别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重视学生“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育人: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课程意义回归生活世界的研学旅行,既与历史与社会学科开放、综合、实践的基本特征相吻合,又契合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因此,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开发与实践,具有重要的课程意义。其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育学生“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等素养,形成严谨的学科思维与方法,从而探寻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其二,研学旅行是实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行合一”的重要路径,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来自现实生活的挑战与机遇,发现问题并通过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参与”等素养。其三,研学旅行可以彰显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社会现实生活和人类的历史发展,从而正确理解人与自我、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四,研学旅行是历史与社会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培育家国情怀,有助于促进“家国情怀”等素养的发展。
课程化嵌入: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应然路径
研学旅行只有设定较为固定的场所、路线,形成序列化主题,才能确保其有序有效开展。因此,研学旅行以课程形式嵌入学校教育,既是其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研学旅行常态实施的根本保障。可见,课程化嵌入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的应然路径。历史与社会学科研学旅行应凸显情境的真实性、内容的综合性和思维的系统性,强化综合性学习。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尤其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baolishi.com/sbtd/12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