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勇,张鹏走出学科危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发布时间:2021-6-28 14:03:40   点击数:

本期·精彩

新刊速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第3期目录

特稿

特稿|李立国:大学治理的制度逻辑:融通“大学之制”与“大学之治”

教育评价

[美]罗伯特?斯莱文,张志强,庄腾腾|证据驱动的教育改革如何推动教育发展

[意]玛塔?佩莱格里尼,朱利亚诺?维瓦内|证据驱动的教育政策在欧洲的发展:举措与挑战

教育现代化

黄瑾,熊灿灿|我国“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发展内涵与实现进路

走出学科危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学科建设

文/宣勇,张鹏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高度综合与交叉的新趋势对知识生产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大学传统上建立在知识分类体系基础上的学科制度在新知识生产模式下面临深刻危机,囿于学科壁垒的封闭式知识生产限制了大学的创新活力,知识生产过程中未能实现“学科逻辑”与“问题逻辑”相统一,学科存在的合法性与学科建设的有效性都受到质疑。通过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的审视,知识生产过程中对于专业化分工的需要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学者个体而言“专”是“跨”的前提,因此学科本身不会从大学里消亡。但未来的学科建设应当通过系统性变革,打破既有的学科壁垒,建立贯通知识生产中“营地”与“阵地”的矩阵式运行结构,促进学科的交叉、会聚与融合,使得学科在大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学科;学科壁垒;学科会聚;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

宣勇,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任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主任。

张鹏,本文通信作者,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目录概览

一、学科的起源与当代发展

二、学科的危机:知识生产模式变化的挑战

三、学科的未来发展:交叉、会聚与融合

在人类社会中,现代大学得以萌生并不断发展,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学组织承载着无可替代的使命,它是人类社会中唯一集知识发现、传授与应用于一身的组织。现代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高深知识相伴随,“只要高等教育仍然是正规的组织,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伯顿?R?克拉克,,第11页)另一方面,人类知识尤其是高深知识具有高度专门化、体系化的特征,使得大学在开展知识生产活动时,从一开始就必须适应这一特征。高深知识的专门化、体系化的直接产物就是学科分类体系,从历史的角度看,由早期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与科目设置,到19世纪德国大学逐渐确立的由系、研究所、实验室所构成的基本框架,无不反映出大学对于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的依赖,大学与学科之间的共生关系具有长远的历史渊源。基于这一事实,伯顿?R?克拉克在分析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特性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科为中心,但它同时必须聚集于事业单位。”(伯顿?R?克拉克,,第36页)从这一视角来看,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赞同以下观点:“从大学发展的历史看,学科是大学产生的基础,大学是学科存在的前提”(王建华,)。

正是源于学科与大学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得人们认识到学科结构决定大学类型,学科水平决定大学层次,学科建设也由此在大学发展中被赋予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长期以来学科建设被视为学校发展的“龙头”“主线”,被视为强化学校办学能力、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甚至在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战略进程中,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增列为与世界一流大学并行的“双一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重大战略,学科评估、学科建设更是成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得到越来越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baolishi.com/sbtd/120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