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范竹发议题式教学的意蕴之美

发布时间:2021-2-24 20:31:03   点击数:

议题式教学的意蕴之美

■范竹发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旨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式教学既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抓手和主要方式,也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渠道和现实路径,为思想政治课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意蕴之美,包括引导学生探究的情境之美、强化学生辨析的问题之美、深化学生体验的活动之美、统整学科内容的策略之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之美。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高度重视议题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和丰富意蕴,切实推进议题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落实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价值和核心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引领

范竹发,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主线,以情境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学科内容的承载方式和实现路径,并导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倡导以议题为关键纽带和核心主线,统筹学科内容,引领活动设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①议题式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实现方式,既是改革思想政治课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与突破,也是思想政治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现实路径,充分彰显出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课堂教学的意蕴之美。

一、引导学生探究的情境之美

议题,是情境和问题的组合体。议题式教学,将符合学生实践经历和认知经验的生活情境作为学习活动的起始点、学科内容的契合点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涵育点。学习活动只有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融合,才能有效促进知识的生成、思维的发展和素养的凝练,才能真正反映学生面对具体情境时所应具备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只有让学生面对真实而具体的生活情境,才能真正丰富议题的实践价值,通过议题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应对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要了解议题的实践价值,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②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要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历,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指向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以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的问题探究活动。以议题“文化创新靠什么”为例:

议题:文化创新靠什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从飞鸽传书到量子通信,从四大发明到现代科技,从中医药学到中西医结合,从传统的诗词歌赋到当下的影视戏曲,从京剧舞台表演到《京剧猫》动画海外爆红,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操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在不断的交流、融合、继承、创新中涌现生命力,激发创造力,赢得竞争力,彰显软实力。

观点一:文化创新依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而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观点二:文化创新依靠对外来文化的借鉴。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应该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问题1:列举生活中体现文化创新的实践案例。

问题2:文化创新靠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辩护;或者提出你的新观点,说明理由。

问题3:通过以上辨析,你认为文化创新的意义何在?

本议题以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可操作、可把握的问题情境,情境内涵是丰富的、现实的、可扩展的,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综合视点,发挥着综合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议题情境能有效支持和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生通过探究情境,能深入感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二是议题情境有助于呈现并运用相关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学生通过情境认知,能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在交流、融合、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通过两种观点的比较分析,能促进学生对“文化创新靠什么”这一议题的辩证思考和批判理解,提升辩证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是议题情境能充当组织教学内容、贯穿逻辑线索的必要环节。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问题情境不仅承载着文化创新的相关学科内容,也指向学生围绕议题而展开的序列化的学习活动。

二、强化学生辨析的问题之美

议题不是封闭性、孤立性的单一问题,而是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系统性的问题组合。开放性、思辨性是议题的本质属性,也是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魅力所在。李勤老师指出,“一个好的议题要有足够的思辨性,能够激发参与者思维的火花,围绕寻求解决议题的策略,引发质疑、批判、辨析、联想、发散等思辨过程。”③“新课标”指出,“要着眼于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和高中阶段成长的新特点,引导他们步入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理性面对不同观点。只有使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并作出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④议题式教学,旨在通过强化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辨析、自主辨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澄清概念、深化认识,不仅帮助学生深度建构学科知识,也通过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发散思考、深度辨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的思维品质、辩证性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涵养,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

上述议题中,通过设计具有思辨性、开放性的问题系统,有利于强化学生辨析,引导学生步入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思辨性的学习空间。在对问题1的探究中,让学生列举生活文化创新的实践案例,有利于引导学生以实践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面对生活世界的现实状况,对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现象加以辨别、辨识、辨析。在对问题2的探究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对议题中两种观点的辩护,鼓励学生从差异化的认知经验、不同的思维视角,表达不同的观点立场,提出不同的思想见解,形成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让学生范例分析中陈述观点、在立场分歧中辨别观点、在价值冲突中强化辨析、在比较鉴别中深化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让学生理解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都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同时,通过对“提出你的新观点,说明理由”问题设计,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维纵深发展,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从而实现学生对“文化创新靠什么”这一问题的深层理解和整体认知。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议题实施辨析式学习时,教师要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理性面对不同观点,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baolishi.com/sbtd/107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