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见习记者李佳兰记者郑超文/图
对于80后焦阳光而言,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迫不及待的事,“时间就是生命。”
历经数月等待,9月30日,焦阳光成为了郑州第例、河南第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焦阳光(左)在妻子的陪同下捐献造血干细胞
“不怕的,一点感觉都没有。”
医院,焦阳光躺在病床上,左右臂弯处分别插上了针头胶管,胶管内流着深红色的血液。病床右侧是堪比人高的细胞分离机,细胞分离机把血液里的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采集后,再将血液输回焦阳光体内。
32岁的焦阳光,医院急诊科护士。年3月17日,他接到了郑州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步匹配成功。
那时候,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他每天忙碌在抗疫一线。尽管如此,但他想到或许能救人,便一口答应。
在最短的时间内,焦阳光通过了高分辨配型、体检等流程,捐献日期定在7月。
此时,患者的病情开始反复,捐献日期也一再变动、推迟。这让焦阳光感到很担心。郑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喻厚淇介绍,在现实情况中,的确有不少病人在完成配型后,还没来得及接受捐献就过世。
最终确定下来的捐献时间是9月30日。而这段时间,正值焦阳光参加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为了尽早挽救患者生命,焦阳光没有再推迟时间,开始同时为工作、考试、捐献忙碌,他顶住压力,医院间奔波,进行捐献前的准备。
“时间就是生命,很怕耽误病人救治。”历经数月的等待和坎坷,焦阳光终于落下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焦阳光(右)完成捐献
从大学开始,焦阳光就在卫校献过血。当时没想太多,“有车来就上了。”医院,成为该校本专业男同学中唯一未转行的一位。
而作为护士团队里难得的男护士,重活儿脏活儿自然而然落到了焦阳光的头上,“工作以后瘦了20斤”。
在焦阳光的同事眼中,焦阳光在工作上总是踏实肯干,也总是积极主动帮助别人,得知他捐献后,同事们并不惊讶,“这一看就是他做的事儿。”
年5月份,在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中,焦阳光第一次接触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没有犹豫就加入了中国骨髓库,“当时还发了一个造血干细胞的荣誉证书。”焦阳光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单位捐献干细胞的第一人。
从3月接到电话,到来郑捐献,同样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焦阳光的妻子都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9月份的时候,得知接受捐献的病人是个不到一岁的小孩,心里特别难受。”焦阳光的妻子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她说,家里育有两个孩子,幼子只比受捐献的小孩儿大半岁,为丈夫能够挽救一个家庭而感到骄傲。
焦阳光的父母得知消息后,曾表达了顾虑。在焦阳光的解释和沟通下,父母慢慢放下疑虑,转而支持儿子捐献。
捐献结束后,焦阳光说:“救人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义不容辞,我也希望更多的人挺身而出,挽救更多生命,这是我觉得最值得的事。”
郑州市干细胞捐献人数连年领跑省会城市
据郑州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郑州市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入库人数超过5万人,干细胞捐献人数连续数年居省会城市之首。目前,全国有个患者在等待“生命种子”。
那么,郑州市民如何进行干细胞捐献呢?只要是18-45周岁、身体健康、符合无偿献血条件的公民,都可以加入中华骨髓库,具体可咨询郑州市红十字会,-。
(河南商报编辑吴冰李英旋首席编辑华丽娟)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baolishi.com/sbqz/15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