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中医发展史及基本观念

发布时间:2020-10-14 20:03:40   点击数:
白癜风痒是不是快好啦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24577.html

万般皆有法,万法唯心造

(医是玄学道学的骨架)

一,中医发展史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是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历代医家和人民群众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运用相应历史时期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成就,不断地完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反映了相应历史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

中药学理论是与中医学理论相辅而行的,其肇始于《黄帝内经》,如五味人五脏,气味厚薄阴阳的不同作用,君臣佐使的配伍等。陶弘景又提出了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之说。张元素则发展了药物归经和升降浮沉的理论。中医临床治疗,以此作为指导用药的依据。

(二)什么是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三)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是什么

中医

西医

本体观

气——元论

原子论

着重点

整体、分化内在矛盾相互作用

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

外部作用

思维特点

抽象关系性思维

结构性思维

(四)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医疗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治疗、调养,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阶段。中医治病集医、药、护为一身。

(五)中医的发展简史

远古时期,先民们“穴巢而居”,茹毛饮血,继而逐步掌握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本能性自救、自助、互助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

夏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和保健的认识大大提高,周代,宫廷医学已出现了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医学分科。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书始于战国而成于西汉,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典著。包括《素问》和《灵枢》,共十八卷篇。初步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千百年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我国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系统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养生、护理等。

书中详细论述了中医的基本原则:生活起居、饮食宜忌、情志、护理、服药护理、病情观察等。

例如: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黄帝内经·素问》)。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全书载药种,并根据毒性大小,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概括了中药的药性。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七情(单味、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提出了“治寒宜热药,治热宜寒药”的原则。

东汉末年,河南南阳张机(字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巨著。概括总结了汉以前有关诊疗经验,将病、证、症结合,建立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阐述了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各种调养、调护方法,使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辨证施护开辟了先河。该书阐述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用药方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东汉名医华佗,外科和运动医学的奠基人。麻佛散麻醉手术,五禽(虎、鹿、熊、猿、鸟)戏健身。

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对诊脉方法、理论和每一种脉象的临床意义全面阐述,创立了寸口脉诊,三部九侯,是最早的脉学专著。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诊、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之大成。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干金方》、《备急干金要方》记载处方和各种治疗手段为主。药王《大医精诚》影响深远。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内外因(饮食、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

金元四大家:

刘元素(河间)寒凉派。

张从正(子和)攻邪派。

朱震亨(丹溪)滋阴派。

李杲(东垣)补土派。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种。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明末吴有性《瘟疫论》戾气从口鼻而入。

清温病四大家: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

近代西医传入:教会办的北京协和医科大学、齐鲁大学医学院。

中西汇通派: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二,中医基础观念

(一)精气学说的概念是什么

精的概念:是生命的本原物质,先身而生。

(二)气的概念是什么

气的概念: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精气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精气学说的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四)什么是整体观念

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六)辨证论治是什么

症:即症状,是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头痛,发热恶寒等。

证:又称证候。它既包括了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了内外致病因素,全面而又具体地反映了疾病的特征、性质和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症结。病:即是失去健康的状态。如发病,疾病等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网络

网络

排版

闰成

一个喜欢思考的阴阳先生

闰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baolishi.com/sbnr/10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